#6月发文冲刺#
老龄化加速,我们的养老金还好吗?
走在城市的街头,你或许会发现,身边头发花白的老人越来越多。去公园逛逛,晨练、遛弯的老年人成群结队;社区里,老年活动中心也总是热闹非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正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生动写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3.1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22.0%;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2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5.6% 。与前些年相比,这个占比增长速度十分明显。仅仅在几年前,2022 年时,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才 19.8%,到 2023 年就增长到了 21.1%,2024 年更是突破到 22.0%,老年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以千万级别的规模增加。
不仅如此,我国老龄化的增长速度也令人惊叹。从 2000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 2021 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我国只用了短短 21 年时间,远远快于许多发达国家。法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历经 126 年,而中国仅用约 21 年。预计到 2035 年左右,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人,占比超过 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数字将突破 5 亿人,占比接近 40% 。
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已经对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金体系。毕竟,老年人越来越多,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养老金体系的 “压力山大”
(一)收支失衡警钟响
在人口老龄化的浪潮下,养老金体系的收支失衡问题日益凸显,犹如一记警钟,在我们耳边敲响。
养老金的领取人数大幅增加。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步入退休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就拿 2024 年来说,新增的退休人员数量十分庞大,与前几年相比,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缴费人数却相对减少。一方面,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使得年轻劳动力的补充速度放缓;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就业不稳定,灵活就业人员增多,导致实际缴纳养老保险的人数难以跟上领取人数的增长步伐。
这种收支失衡的状况对养老金体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养老金的支付压力陡然增大,养老基金的储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养老金的发放可能会出现延迟或者减少的风险,这对于广大退休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财政负担雪上加霜
为了维持养老金体系的正常运转,政府在养老金补贴方面的支出不断增长,财政负担也因此越来越重。
近年来,政府对养老金的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以 2023 年为例,财政补贴金额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过去几年相比,增长幅度十分显著。这背后的原因,正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金收支缺口不断扩大。政府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填补这个缺口,确保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发放。
财政负担的加重,对公共财政和其他社会事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公共财政方面,用于养老金补贴的资金增加,意味着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可能会受到挤压。原本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金,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来补贴养老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在其他社会事业方面,比如教育资源的扩充、医疗服务的提升等,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福祉。
(三)养老保障水平拉响警报
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这无疑给养老保障水平拉响了警报。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后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社保养老金平均替代率约为 45%,与世界银行建议的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所需的 70% 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收入水平大幅下降,很多人退休后的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低养老金水平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直接而明显的影响。原本退休后可以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却因为养老金不足,不得不节衣缩食。在一些城市,不少老年人为了节省开支,减少了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消费,如购买新鲜的蔬菜水果、参加一些文化娱乐活动等。甚至在面对一些疾病时,由于经济原因,他们不敢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只能勉强维持。这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在晚年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全球 “前辈” 们的应对之策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出招,探索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借鉴的应对策略。
(一)延迟退休,延长工作岁月
在众多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体系冲击的策略中,延迟退休是许多国家采取的重要举措。美国逐步将领取全额公共养老金的法定年龄从 65 岁提高到 67 岁;英国推动男女领取法定全额养老金的年龄统一延长到 66 岁,2028 年更是计划提高到 67 岁,未来目标是 68 岁 ;德国也提出将法定退休年龄从 65 岁提高到 67 岁。
延迟退休对缓解养老金压力有着显著的作用。从资金收支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意味着人们缴纳养老保险的时间延长,而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推迟,这一增一减,能有效增加养老金的资金储备,缓解养老金收支失衡的问题。据相关研究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 40 亿元,减支 160 亿元,减缓基金缺口 200 亿元 。从劳动力市场角度而言,延迟退休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让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也为养老金体系提供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然而,延迟退休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阻力。从劳动者角度看,对于从事体力劳动或工作环境艰苦的人群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继续工作的难度加大。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员等职业,到了一定年龄后,高强度的工作会让他们身体难以承受。而且,一些人可能早已规划好退休后的生活,延迟退休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预期。从就业市场角度分析,有人担心延迟退休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造成 “老年人与年轻人争饭碗” 的局面,给本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压力。
(二)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构建
为了应对养老金体系的挑战,许多国家积极构建多支柱养老金体系,除了基本养老保险外,大力发展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等补充养老制度。
以美国为例,其养老金体系由三大支柱构成。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导、强制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联邦退休金制度;第二支柱是由企业主导、雇主和雇员共同出资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即企业年金计划;第三支柱是由个人负责、自愿参加的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即个人退休金计划。其中,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退休金计划成为美国养老保险体系的主力,超过美国养老金资产总额的 90% 。英国的养老金体系同样包含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职业养老金,已成为大部分退休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三支柱为个人自愿型的补充商业养老保险 。
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以分散养老风险,避免过度依赖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不同支柱之间相互补充,能提高养老金的总体替代率,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质量。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还能鼓励个人和企业为养老进行更多的储蓄和投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探索
在应对养老金压力的过程中,国外在养老金投资运营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用多元化投资、长期投资等策略,以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加拿大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PPIB)的投资策略就颇具代表性。它将资产分散投资于全球多个领域,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通过多元化投资,有效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资收益。在 2003 - 2018 年间,加拿大养老金投资于股权市场的比例从 55% 下降至 38%,投资于其他资产的比例上升 22 个百分点,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 。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GPIF)也采用多元化的市场化投资策略,逐步增加对风险资产的配置,以提高投资收益。目前其战略资产配置中,日股、日债、海外股票、海外债券比例各为 25% 。
养老金投资运营对养老金增值意义重大。通过合理的投资,可以让养老金在长期内实现增值,增强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金支出不断增加,投资运营带来的增值收益能有效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退休人员提供更可靠的生活保障。
中国的 “解题思路”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体系挑战,中国积极探索,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国情,打出了一套政策 “组合拳”,致力于完善多支柱体系,推动养老金投资运营稳健前行,努力破解养老金困局。
(一)政策 “组合拳” 出击
我国于 2024 年 9 月 13 日,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决定。从 2025 年 1 月 1 日起,用 15 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 60 周岁延迟到 63 周岁,将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原 50 周岁、55 周岁,分别延迟到 55 周岁、58 周岁。实施进度上,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 55 周岁的女职工,每 4 个月延迟 1 个月;原法定退休年龄 50 周岁的女职工,每 2 个月延迟 1 个月 。并且,职工达到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 3 年,且退休年龄不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 3 年。
在养老金全国统筹方面,自 2021 年 1 月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在此之前,我国养老保险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2020 年底各省份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 。实施全国统筹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互济余缺,发挥了基金的规模效应,增强了支撑能力。2018 - 2021 年,中央调剂制度实施四年间,共跨省调剂资金 6000 多亿元,有效均衡了地区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负担 。
(二)多支柱体系的完善之路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作为养老金体系的第二支柱,近年来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截至 2023 年末,企业年金覆盖约 3144 万人,职业年金覆盖约 6077 万人(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视同),二者合计覆盖约 9221 万人,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 8.65%,占 16 岁及以上人口的 7.94%,覆盖面较窄 。企业年金缴费比例由企业和职工协商决定,最高不超过工资总额的 12%,但部分企业存在缴费不足或超比例情况,人均缴费规模不高,参与度有待提升 。职业年金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分别为 8% 和 4%,以当地上一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 。
为了推动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上,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如 2017 年修订形成《企业年金办法》,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 。在税收优惠方面,给予一定的税收递延政策,鼓励企业和职工参与。同时,加强对年金市场的监管,规范投资运营,提高投资收益。
2024 年 12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自 2024 年 12 月 15 日起,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均可以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 。截至 2024 年末,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数量突破 7000 万 。个人养老金制度具有政府税收政策优惠支持、个人自愿参加、个人缴费完全积累及市场化运营等特点 。在产品供给上,除了原有的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及公募基金外,新增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公募指数基金等低风险配置品种,形成了覆盖保守型、平衡型、进取型投资者的产品矩阵 。支取机制也更加灵活,在保留退休作为主要领取条件的基础上,创新性增设重大疾病治疗、失业保险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申领等特殊情形提前支取通道 。
(三)投资运营的稳健前行
我国养老金投资遵循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原则。在投资范围上,包括银行存款、中央银行票据、同业存单、国债、政策性及开发性银行债券等多种资产,养老金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 30% 。在监管措施方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是养老基金投资的行政监管主体,依法对养老基金的受托、托管、投资管理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主体及相关业务行为实施行政监管;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是养老基金投资的协同监管主体,各自依据职能和职责分工对养老基金托管、投资管理的相关主体及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监管 。
通过合理的投资运营,养老金实现了保值增值。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为例,其长期投资业绩优异,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有力支撑。合理的投资策略让养老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金支付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保障了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
我们能做些什么?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金体系的冲击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参与。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可以积极关注养老金政策的动态,了解国家在养老金体系改革方面的举措和方向,为自己的养老规划提供参考。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认识到养老不仅仅是依靠政府和社会,更需要我们自己提前规划和准备。
在个人养老规划方面,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合理安排自己的财务,增加储蓄和投资,为未来的养老生活积累资金。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投资工具,如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存款、国债等。还可以考虑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为自己的养老增加一份保障。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完善养老金政策,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确保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企业年金等补充养老制度的建设,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养老金问题的认识,营造关心养老、支持养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养老金体系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就一定能够破解养老金困局,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过上安心、舒适的晚年生活。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自己的未来,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振兴配资-炒股技巧-股票杠杆正规平台排名-可信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